更通俗一点的说,我想起不久以前在 b 站看到的一个视频,关于 dopamine detox,意思是如果经常做一些带来高水平多巴胺的事情(刷手机,binge watch 等等),那么我们的大脑会建立多巴胺耐受(tolerance),从而逐渐对学习等低水平多巴胺的事情丧失动力和专注能力。一个不那么痛苦的 detox 方式是,强迫自己先做一些低水平多巴胺的事情(如学习,健身等),然后把你喜欢的带来高多巴胺的事情作为奖励。
(近来阅读 The Image: A Guide to Pseudo-events in America,为作者的洞见之深刻及文字的表现力折服。我长时间以来的许多迷思都在其中找到了解答。尽管书才读到一半,我已经忍不住将一些由此启发而生根发芽的想法落成文字,藉以整理思绪,也将最近同时在阅读的 The Sense of Style 给我的启发付诸实践。)
我们应当学会忍受无聊甚至痛苦,因为这是生活该有的样子。尽管我对生活许以「希望每天都有不一样的精彩」的愿景,我也必须承认这是一种奢望。生活很大,世界更大,我们触之可及的距离却很小。书中如此写道,
「我们对世界的期待太多。」
一旦厌倦于无聊的日常而开始希望创造更多的精彩,我们就不可避免地投向各种现代化的娱乐方式,将遥不可及的信息纳入自己生活的范畴。我们不自觉地索求更多,日复一日地将每天的无聊变得“有趣”,直到“有趣的每天“变成“日复一日”。(如作者所说,
现代社会充斥着 pseudo-events 的洪流。
合理的欲求被事件响应,过分的欲求则由伪事件满足。当我们习惯于“过分的欲求被满足”,就开始想要更多。伪事件由此创造更多的伪事件。)追求本是好事,但永无满足的追求则将人引入空虚。
(「伪事件」一词在此处语境里主要指代大量的新鲜信息刺激,读者不妨直接理解为「社交媒体上的大量信息」。)
对未知保持好奇和探索欲本应是人性。然而自进入大学以来,我时常惊奇于身边同学好奇心缺失的现象。人们是木偶,是响应指令的机器人,却唯独不再像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婴儿。被伪事件洪流淹没的不仅有超额的欲求,也有人们的好奇心(作为正常欲求的一部分)。社会因素于此扮演的角色留待未来讨论,此刻我希望关注个体的生活本身。身经百战的好奇心使重复的生活日日常新,而每日上新的信息洪流将其淹没,将其从现实生活中夺走。
「我们作为人是懒惰的」,这是我一直坚信的观点之一。当从伪事件的洪流中获取新鲜感比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充实感更加轻易,我们就会自然地滑向伪事件的怀抱,关注伪事件更甚于我们的现实生活。当好奇心全部投注于伪事件时,我们就会对生活本身感到麻木。生活成为了取乐的单一同义词。
最后,附上我的另一份愿景:「永远对生活保持好奇,以及敬畏」。
#thoughts